序言一|李云雷:Z世代的文化经验
《Z世代:成长中的新一代青年》
作者: 张慧瑜 / 李云雷
出版社: 上海大学出版社
副标题: 新青年非虚构写作03
出版年: 2022-11
页数: 332
定价: 52
装帧: 平装
ISBN: 9787567145702
(点击图片即可跳转购书)
内 容 简 介
这是一本由来自北京大学的00后们创作的非虚构作品集。他们以个人或分组的方式完成调查、写作,目的在于以写作为媒介,认识自身并反思自身得以形成的家庭、文化和社会制度,或是探寻外部世界、他人和其他社会阶层的故事。全书分为四编,第一编“网生代拼图”讲述的是Z世代的成长经验与青春故事,表现出网络对第一代“网生代”异乎寻常的影响;第二编“倾听别人”主要描述家庭和生活中身边他人及其他社会群体的故事;第三编“在基层”则进入社会,展现了00后支教老师、驻村干部、选调生等群体融入基层、认识中国的过程,展示了基层生活的艰难与丰富;第四编“觉醒与困惑”主要聚焦于婚恋、性别和“自我”问题。
主 编
张慧瑜
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员、博士生导师。研究领域为影视文化、基层传播、新闻社会史、非虚构写作等。出版专著《视觉现代性:20世纪中国的主体呈现》、《主体魅影:中国大众文化研究》、《当代中国的文化想象与社会重构》等,主编“新青年非虚构写作”丛书:《应知故乡事:返乡者眼中的中国乡村图景》《不远万里:国际友人与20世纪中国》《Z世代:成长中的新一代青年》。
李云雷
《小说选刊》副主编,中国现代文学馆特邀研究员,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青年委员会委员。著有评论集《如何讲述新中国的故事》《重申“新文学”的理想》《当代中国文学的前沿问题》等,以及小说集《父亲与果园》《再见,牛魔王》《到姐姐家去》等。曾获2008年“年度青年批评家奖”、“十月文学奖”、《南方文坛》优秀论文奖、《当代作家评论》优秀论文奖、冯牧文学奖等。
目 录
序一:Z世代的文化经验(李云雷)
序二:以写作为媒介:00后的文化视野(张慧瑜)
第一编 网生代拼图
我们,活在互联网时代(崔庆涛)
一场关于少年爱的梦——耽美阅读者的成长纪事(黄茹蓉 刘芊妤 郜敏)
我在无线文作坊,编织成年人的童话世界(朱笛 安妮)
一部游戏,一部关于自由的创作(周雨飞 王晓露)
加载完毕,欢迎登陆游戏世界(赵绮萱 李叶舟 李娟 江凡瑄 李苑萌 娜菲莎·艾尼)
小村游戏家(张毓祺)
豆瓣娱乐小组:赛博“房子”的坍塌与再建(孙乐怡 刘珂亦 郭雯雯 陈翊 丁伟伟)
破晓(诸葛祥钦 马振宇 李浩然)
成为“娃妈”:玩“芭比娃娃”的当代青年(尹航 郭雨辰 印秀绚 张文杰)
第二编 倾听别人
静水流深:历史、记忆与女性力量(郜敏 伍雪怡 王寓澄)
她定居在了陪读的地方(何欣诺 单楠茜 徐一凡)
被分隔的日与夜:退学少年和他的“敌人们”(诸琪清 王玉宾)
逆行:二十一世纪“民间科学家”画像(王珂)
一个北漂的“纪录片女孩” (王子宁 时炎炅昊 江阳)
走向“清北名师”(马晓龙 周弘 邹彤)
P大人币圈闯荡实录(万江平 邓柯琪 戴薇)
智能之下的人工——数据标注员探访报告(蓝泽齐 李奕霏 小俣幸代)
第三编 在基层
“逼”上凉山——小镇青年支教记(潘柳言)
基层选调生:伟大与渺小(康芮菡 杨宁捷)
那个来驻村的“北大硕士” (张蕴灵 冯萱 孙硕)
大山里的中考“战士” (台倩)
20岁女孩的重启人生(何心怡 杜正 阙佳欣)
在线上教育的“花果山”上(陈苡莹 郑丽 于甜甜)
直播小镇:有人进场,有人逃离(侯旭东)
第四编 觉醒与困惑
新婚姻时代(金敬桓 刘子晴 王天泽)
“我不想生”:90后女性自我价值意识的觉醒(黄筱玟 吕晨琳 王以琳 谢贝宁 李泽婧)
“流动的性别”:自由抑或挣扎?(张涵抒 徐晓莹 梁沁 王一鸣 孙楠斌)
28岁女性在北京拥有自己的房产是种怎样的体验? (王治钧)
留学时代:浪潮之下无畏的我们(王与肖 张雪宁 王米雪 王可丰 卞金)
爱、金钱和规则之外——一位小透明“站姐”的过去和未来(李文斐)
被焦虑裹挟的年轻人(平凡 谢政涵 赵福衍 孙一鹏)
游牧夫妻:在美洲“流浪”(谢政涵)
序 言 一
Z 世 代 的 文 化 经 验
李云雷
2017年,慧瑜回到北大新闻与传播学院后,给研究生开设了一门非虚构写作课程,他在《重返根据地:以基层传播为方法》一文中说,“因为中文系的出身,我主要从写作入手,在教学中推广非虚构写作的理念和方法”,“非虚构写作可以训练多种能力:一是文字表达能力,故事和人物写得是否准确、好看;二是社会调查能力,非虚构的题材经常并非新闻题材,而是‘不是新闻的新闻’,需要写作者实地调研、采访,提出社会议题;三是学术思考的能力,非虚构写作不只是一种白描式的客观陈述,叙述背后隐含着写作者的态度和阐释,这需要写作者对被写作对象有着深入的研究和体认。”
我参加过几次慧瑜这门新课的讲授,以及学生作业的点评,令我印象深刻的是这些学生都极为认真,选题也都别出心裁,每个或每组同学讲完后,我们都会对他们的作品就主题、题材、写法等做一些讨论,最后还会对所有的作品评出等级,慧瑜还专门准备了奖品——他自费购买的一些经典学术或文学著作,作为奖励按等次颁给所有参与写作的同学。当每个同学被叫到名字,登上讲台去领取属于自己的奖品时,脸上都有难以掩饰的兴奋与激动,我想不管他们未来的学术与人生将通向那里,他们大概都会记住在慧瑜老师课堂上这激动人心的一刻——他们因自己最初的观察、发现与写作而获得了鼓励,有的甚至因此萌生了新的学术兴趣,从而改变了自己的人生规划与走向,我想作为一个教师,这也是慧瑜所感到欣慰和乐于看到的。
当然也不仅于此,慧瑜所教授给他们的只是理论、方法与技巧,这些作品的主题、题材以及背后大量的调研、采访等主体工作,大都是这些同学独立完成的,这新一代年轻人对什么问题感兴趣,有什么独特发现,又呈现出了哪些新的文化经验,也是慧瑜、王洪喆、王维佳和我等老师所关心的,或许这就是所谓的“教学相长”。而与慧瑜他们在高校任教、与青年学生接触较多不同,我的日常工作与新一代年轻人——“Z世代”接触较少,我所熟悉的还是多年前自己的校园生活和时代经验,所以他们的观察与发现、关心的问题以及提出问题的方式,对我的启发与教益尤其要多。而集中阅读收录在这本书中的作品,更强化了我在课堂点评时的印象:这是一群生机勃勃充满朝气的年轻人,他们善于观察,勇于思考,他们不仅在课堂上学习,也将视角触及到了社会的各个层面与各个角落,他们既可以将个人成长中的某些经历、爱好与体验“对象化”,也可以对他人的生活保持“理解之同情”,而在对一些新的社会与文化现象的关注与思考中,更是体现出了他们发现问题、分析问题、解决问题的能力,虽然其中某些思考还略嫌稚嫩,但就整体而言,这本书却为我们提供了他们丰富多彩、光怪陆离的文化经验,这既是Z世代的生活世界,也是他们眼中的世界,而对于其他人来说,阅读此书可以说是进入他们的世界的最佳入口。
整部书共分为四编,第一编“网生代拼图”讲述的是Z世代的成长经验与青春故事,Z世代是第一代“网生代”,网络和移动网络对他们的影响异乎寻常。在《我们,活在互联网时代》中,作者通过对一个乡村少年沈伟人生轨迹的梳理,让我们看到网络、游戏如何介入并改变了他的青春甚至人生。在《一场关于少年爱的梦——耽美阅读者的成长纪事》中,我们可以看到耽美这种青年亚文化如何进入了一个女孩的视野,她是在以什么样的心理追踪阅读,向别人推荐时遭遇了什么,她又如何隐秘地守护自己的爱好,以及最终如何摆脱并能客观看待这一爱好的过程。《我在无线文作坊,编织成年人的童话世界》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网文编辑和作者的生活、环境、节奏和心态,《一部游戏,一部关于自由的创作》以北大元火动漫社制作视觉小说《青箱》为主线,展现了新一代年轻人在新领域中的活力及其创造性,《加载完毕,欢迎登陆游戏世界》展示了一个00后少年如何迷上游戏、打比赛、卖道具以及在电子竞技职业化中成为一名游戏从业者的过程,《豆瓣娱乐小组:赛博“房子”的坍塌与再建》则通过一个豆瓣小组之“死”过程的梳理,以及不同成员各自心态的展现,呈现了一个粉丝们在虚拟世界聚合离散的故事,《破晓》展现的是一个少年迷恋上游戏而放弃学业,成为电竞选手,获得冠军,并转型为教练的人生故事;《成为“娃妈”:玩“芭比娃娃”的当代青年》,聚焦的则是一种小众爱好BJD“入坑者”的经验、逻辑及其相互交往的故事,展现了这个“趣缘群体”的生活状态。
第二编“倾听别人”主要是描述家庭和学校生活身边的人。《静水流深:历史、记忆与女性力量》写的是沐子的妈妈叶楠和爸爸罗舟的爱情与生活故事,作者通过对同龄人沐子的父母尤其是妈妈叶楠生活经历的采访,加深了对上一代的认识。《她定居在了陪读的地方》写的是陪读妈妈的故事,作者通过采访既发现了一个独特的社会群体和社会现象,也加深了对父母一辈付出的理解。《小村游戏家》写的同样是一个痴迷游戏的乡村少年,但他走上了“陪玩”的道路。在《被分隔的日与夜:退学少年和他的“敌人们”》中,作者采访了一个退学少年及其几个同学,为我们展现了他的生活网络和心理状态,而他对采访的抵制与敌意也让我们看到了作者进行调查的艰难。《逆行:二十一世纪“民间科学家”画像》聚焦的是“民科”,这是在著名高校周围经常会出现的群体,作者通过几个典型个案人生经历的梳理,为我们呈现出了这一现象的成因及其复杂性。《一个北漂的“纪录片女孩”》写的是一个北漂女孩追逐艺术梦想的历程及其遭遇的艰难,《走向“清北名师”》关注的则是进入教培机构的顶尖高校毕业生及其不同的人生走向,《P大人币圈闯荡实录》展现了青年学生与币圈的生活故事,《智能之下的人工——数据标注员探访报告》则为我们呈现了“数据标注员”这种新职业的生活状态。
第三编“在基层”则进入社会,为我们展现了新一代青年融入基层、认识中国的过程。《“逼”上凉山——小镇青年支教记》写的是张雨到西昌阿嘎倮古村支教的生活,《基层选调生:伟大与渺小》聚焦选调生这一特殊群体,通过一些个案展现了他们的人生道路与思考,《那个来驻村的“北大硕士”》中的韩廷耕,是一个没有乡村经验的金融硕士,作者对他的人生理想与独特追求做了细致的描写。此外还有《大山里的中考“战士”》、《20岁女孩的重启人生》、《在线上教育的“花果山”上》、《直播小镇:有人进场,有人逃离》等诸篇,向我们展示了基层生活的艰难与丰富,让我们看到了诸多人生和社会现象。
第四编“觉醒与困惑”主要聚焦于婚恋、性别和“自我”问题。《新婚姻时代》通过中国、韩国、芬兰等国青年婚恋态度的对比,对当前中国青年的婚恋观念进行了反思,反映了新一代青年的觉醒。《“我不想生”:90后女性自我价值意识的觉醒》,主要是对90后女生在传统生育观念与自我价值实现之间的矛盾做了调查与分析,《“流动的性别”:自由抑或挣扎?》则聚焦于个案,让我们看到了一个“流动的性别者”的内心挣扎与通向自由之路的艰难,《28岁女性在北京拥有自己的房产是种怎样的体验?》则提供了另一个个案,展示了另一种人生处境与苦恼。此外还有《留学时代:浪潮之下无畏的我们》、《爱、金钱和规则之外——一位小透明“站姐”的过去和未来》、《被焦虑裹挟的年轻人》、《游牧夫妻:在美洲“流浪”》等篇,也向我们描述了不同的人生,以及作者对于社会和文化现象的认真思考。
通过以上的简单介绍,我们可以看到新一代年轻人生活的多姿多彩,以及他们在时代中所遇到的新问题、新经验、新现象,其中不少现象对我来说也是陌生的,尤其是第一、二编中的篇目,所以前面介绍得略微详细一点。总之,这本书既是Z世代青年的非虚构写作实践,也呈现了他们眼中丰富而又复杂的世界,希望能引起广大读者的关注。
2022年10月17日
本文节选自新书《Z世代:成长中的新一代青年》,感谢上海大学出版社和主编张慧瑜、李云雷授权海螺转载。未经许可,请勿转载。
本期编辑 | 左秀珊
往期 · 推荐
“杀马特”:另一种穷人的困境
郑熙青 | 嗑CP、耽改剧,与动荡不安的中文同人写作场